[1] 王海荣, 王英民, 邱燕, 等. 南海北部陆坡的地貌形态及其控制因素[J]. 海洋学报, 2008, 30(2): 70-79.
[2] 吴能友, 张海启, 杨胜雄, 等.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初探[J]. 天然气工业, 2007, 27(9): 1-7.
[3] 陆敬安, 杨胜雄, 吴能友, 等.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测井评价[J]. 现代地质, 2008, 22(3): 447-451.
[4] 蒋少涌, 杨涛, 薛紫晨, 等. 南海北部海区海底沉积物中孔隙中的Cl−和SO42−浓度异常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[J]. 现代地质, 2005, 19(1): 45-54.
[5] 王宏斌, 张光学, 杨木壮, 等. 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构造环境[J].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, 2003, 23(1): 81-86.
[6] 何廉声. 多旋回的板块构造运动与南海新生代构造[J]. 南海地质研究, 1988, 1: 98-108.
[7] 吕文正. 南海中央海盆条带磁异常特征及构造演化[J]. 海洋学报, 1987, 9(1): 69-78.
[8] 姚伯初. 南海海盆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[J].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, 1996, 16(2): 1-13.
[9] BRIAIS A, PATRIA T P, TAPPONNIER P. Updated interpretation of magnetic anomlies and seafloor spreading stag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: implications for the Tertiary tectonics of Southeast Asia[J].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, 1993, 98(B4): 6299-6328.
[10] 陈忠, 颜文, 陈木宏, 等. 南海北部大陆坡冷泉碳酸盐结核的发现—海底天然气渗漏活动的新证据[J]. 科学通报, 2006, 51(9): 1065-1072.
[11] 阎贫, 刘昭蜀, 姜绍仁. 南海北部地壳的深地震地质结构探测[J].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, 1997, 17(2): 21-27.
[12] 葛倩, 王家生, 向华, 等.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及资源量估算[J]. 地球科学: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, 2006, 31(2): 245-249.
[13] 陈林, 宋海斌. 海底天然气渗漏的地球物理特征及识别方法[J]. 地球物理学进展, 2005, 20(4): 1067-1073.
[14] 陈林, 宋海斌. 海底天然气渗漏地震探测方法的研究进展[J]. 天然气工业, 2006, 26(7): 35-40.
[15] 王虑远, 徐振中, 陈世悦, 等. 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标志及研究进展[J]. 海洋通报, 2006, 25(2): 55-63.
[16] 徐华宁, 郑晓东, 张光学. 南中国海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证据[J]. 地质科技情报, 2006, 25(2): 60-63.
[17] 钱建中, 曾久岭. 地震剖面上的天然气水合物识别方法[J].海洋石油, 2002, 3: 54-59
[18] 沙志彬, 杨木壮, 梁劲, 等. 南海北部陆坡海底异常地貌特征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关系[J]. 南海地质研究, 2002, 00: 29-34.
[19] XIE X, LI S, HE H, et al. Seismic evidence for fluid migration pathways from an overpressured system in the South China Sea[J]. Geofluids, 2003, 3(4): 245-253.
[20] CHEN D F, HUANG Y Y, YUAN X L, et al. Seep carbonates and preserved methane oxidizing archaea and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fossils suggest recent gas venting on the seafloor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[J].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, 2005, 22(5): 613-621.
[21] 李家彪, 高抒. 中国边缘海岩石层结构与动力过程[J]. 北京: 海洋出版社, 2003.
[22] 李家彪, 高抒. 中国边缘海海盆演化与资源效应[J]. 北京:海洋出版社, 2004.
[23] 祝有海, 张光学, 卢振权, 等.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条件与找矿前景[J]. 石油学报, 2001, 22(5): 6-11.
[24] 吴时国, 姚根顺, 董冬冬, 等. 南海北部陆坡大型气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地质构造特征[J]. 石油学报, 2008, 29(3): 324-328.
[25] 李守军, 陶春辉, 初凤友, 等. 浅地层剖面在富钴结壳调查研究中的应用[J]. 海洋技术, 2007, 26(1): 54-57.
[26] ZHANG H, YANG S, WU N, et al. GMGS-1 science team: China’s first gas hydrate expedition successful [J]. Methane Hydrate Newsletter: Fire in the Ice, 2007, Spring/Summer issue: 1.
[27]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. Deepwater Gas Hydrate Investigation, Shenhu Survey Area, South China Sea, Off Shore China(Factual Field Report)[R]. Guangzhou: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, 2007.
[28] 倪玉根, 郑玉龙, 李守军. 南海神狐海域上陆坡区典型 浅地层剖面的初步解释[J]. 海洋学研究, 2009, 27(1): 30-36.
[29] 李前裕, 郑洪波, 钟广法, 等. 南海晚渐新世滑塌沉积指示的地质构造事件[J]. 地球科学: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, 2005, 30(1): 19-24.
[30] 邵磊, 李献华, 汪品先, 等. 南海渐新世以来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——ODP1148站深海沉积物中的证据[J]. 地球科学进展, 2004, 19(4): 539-544.
[31] 唐松, 邵磊, 赵泉鸿. 南海渐新世以来粘土矿物的演变特征及意义[J]. 沉积学报, 2004, 22(2): 337-342.
[32] 房殿勇, 王汝建, 邵磊, 等. 南海ODP1148站深海相渐新统硅质成岩作用[J].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, 2002, 22(2): 75-79.
[33] 董冬冬, 吴时国, 张功成, 等.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的裂陷过程及裂陷期延迟机制探讨[J]. 科学通报, 2008, 53(19): 2342-2351.
[34] 李学杰. 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初步研究: ODP钻孔证据[J]. 南海地质研究, 2004: 16-28.
[35] 田军, 汪品先, 成鑫荣, 等. 南海ODP1148站中中新世 12—18Ma天文调谐的年代标尺[J]. 地球科学: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, 2005, 30(5): 513-518.
[36] 陈晓良, 赵泉鸿, 剪知湣. 南海北部ODP1148站中新世以来的碳酸盐含量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[J].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, 2002, 22(2): 69-74. |